华山医院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试验启动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开发的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近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昨天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这是全球首个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试验,旨在为探索JS016在人体中抗新冠病毒的治疗与预防效果提供依据。
此次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由华山医院张菁教授与张文宏教授联合主持,目的是评价JS016静脉输注给药在我国健康志愿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免疫原性。张菁说,上午首个剂量组4例健康受试者情况良好。健康受试者安全耐受性的所有数据,将为后续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开展临床试验时,选择合适剂量提供支持。
君实生物首席运营官冯辉介绍,中和抗体由人体B淋巴细胞产生,当病毒入侵细胞时,这种抗体能抢先与病毒表面的抗原结合,把它们中和掉。作为基因工程重组表达的外援,中和抗体药物注射进人体后,能抢先与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人体细胞,从而被免疫系统清除。以往临床试验表明,单克隆中和抗体能降低埃博拉病人的病毒水平。
张文宏表示,中和抗体可针对新冠病毒精准进攻,具有独特的靶向性,能阻止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我们希望在Ⅰ期临床试验中证明JS016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后续临床计划提供数据支持。中和抗体疗法有望率先成为抗击新冠病毒的治疗选择。”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说,临床前研究表明,JS016有很强的中和活性和阻断能力,以及针对新冠病毒的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
这个候选新药源自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体内。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新冠病毒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再利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阻断试验分析,筛选出中和活性很强的抗体并在体外重组表达。君实生物对中科院微生物所筛选的抗体进行多路并行开发,完成蛋白表达、免疫球蛋白Fc段(可结晶段)工程化改造、细胞株构建等抗体工艺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步骤。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推进下,这项研发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中科院、上海市政府、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上下联动,多家单位协同攻关,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在重大药物研发领域的优势。
恒河猴感染实验等临床前研究显示,JS016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区域表现出极高的特异性亲和力,达到纳摩尔水平,能从源头上阻断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相关数据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
作为全人源天然抗体,JS016预计有较好的安全性。为减少抗体介导的急性肺损伤风险,科研团队对JS016进行Fc段改造,有效降低了可能存在的抗体依赖增强效应、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以及细胞吞噬效应。临床前食蟹猴毒理学研究中,最大耐受剂量、未观察到明显毒性反应剂量是人体临床试验推荐起始剂量的数十倍,意味着存在较大的安全窗。
专家表示,从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到抗体药物最终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未来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