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所有高风险地区来沪返沪人员一律14天集中隔离2次核酸检测
昨天举行的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原则,上海重点抓好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6个关键点,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将进一步做好农贸市场、夜市等重点场所的管理工作。
87家进口生鲜市场检测均阴性
今年2月起,上海对农贸市场、餐厅、超市、办公楼宇、火车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一直坚持开展环境监测。6月13日,本市又对16个区87家涉及进口生鲜相关市场等的相关环境和重点食品进行采样,共采样1205件,其中外环境、物品表面、水样等共867件,进口食品等338件。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上海根据“国务院客户端”APP对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目录调整的情况,继续对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加强管理。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应在抵沪后的12小时内向所在社区居村委和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告;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实施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实行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实施14天严格的社区健康管理,实行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加强夜市测温管理人员限流
根据相关要求,上海将加强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管理,做好进出人员的体温筛查和信息登记,开展中高风险地区来沪返沪人员摸排,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继续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动态监测工作。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许瑾表示,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特别是针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6月12日至15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检查各类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饮单位等经营户6831家,经营者(线上线下)22133个。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472个(次),学校684个,食堂692个。目前,上海市场供应保持稳定。
市商务委副主任诸旖表示,下一步,市商务委将指导督促夜市等活动的主办方严格落实《夜市等人员密集夜间经济场所疫情防控工作指引》,重点强化测温管理、人员限流、通风消毒等措施,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工作预案。同时,也希望市民在参加各项活动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工作。许瑾说,市场监管部门将根据各种类型夜市的特点,采取驻场保障、错时监管等方式加强监管,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日检测能力将增至9万人份
上海坚持发挥发热门诊传染病防治“第一道关口”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发热门诊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已有117家发热门诊和200家发热哨点诊室,35个发热门诊已安装专属CT,45个正在安装中(其中24个6月底前配置到位)。截至5月底,全市200家发热哨点诊室中,已有148家接诊过发热患者,共3346人次。其中,有明确发热原因的患者2593人,2326人由哨点医生予以诊治。
邬惊雷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共67家医疗机构(46家医疗机构+21家第三方检验机构)以及17家市区疾控中心,日最大检测量约7万人份,计划6月底前再增加21家(18家医疗机构和3家第三方检验实验室),届时日最大检测总量将增加到约9万人份。
冷链配送人员应戴手套口罩
防疫新常态下,市民该如何佩戴口罩?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介绍,在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的情况下,无需戴口罩;乘坐交通工具人员、托幼机构等学校的教职员工、食品从业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医疗机构就诊人员等需佩戴口罩。
针对生鲜冷链产品,孙晓冬建议,对于直接接触生鲜食品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帽子、一次性手套、颗粒物防护口罩、鞋套。参与生鲜食品切割等可能产生喷溅的工作人员,还应佩戴护目镜及防水围裙。冷链配送人员在运送、配送时,应当佩戴一次性手套、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