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新闻

上海发布公共卫生应急科技攻关“18条”

中国上海门户 2020.07.25

  昨天,上海市科委与市卫健委会同市药监局、市经信委、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向社会公开。

  实施意见共18条,在总结上海抗疫应急科技攻关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贯彻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的指导方针,力争到2025年,为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保障。

  构建四套联动协作机制

  “这是一份从战略层面布局当前、未来上海公共卫生科技攻关的文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说,它构建了四套联动协作机制:一是“上下联动”,本市有关部门密切对接国家卫健、科技、药监等部委,争取国家资源、贡献上海力量;二是“前后联动”,上海专家组密切对接抗疫前线,开展协同攻关,让新冠肺炎诊疗“上海方案”在一线推广应用;三是医教研用协作,通过“揭榜挂帅制”“项目专员制”“经费包干制”等机制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攻关的积极性;四是国内外联动协作,如一批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多种合作渠道,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开展了80多项合作攻关。

  对于“项目专员制”和“经费包干制”,上海宝山太平货柜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进永深有感触。近日,这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海关联合研发的“移动式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通过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验收,已部署在浦东国际机场,执行防疫检疫任务。这是国内首个符合国家海关《移动式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技术要求》、具有标准集装箱尺寸的P2+级别移动式核酸检测实验室。在这两个机制的推动下,3家单位仅耗时一个月左右,就完成“移动式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设计和制造,单箱检测量高达1000个样品/8小时。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应龙表示,“揭榜挂帅制”“项目专员制”“经费包干制”等机制写入实施意见,是对上海抗疫应急科技攻关前期经验的总结,将优化应急攻关科技创新管理政策供给,不断提高管理效能,推动形成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制度创新的新形态。

  加强传染病预警和防控

  沈应龙分析说,除了将成功经验固化下来,实施意见还积极补短板,为上海未来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提供制度和能力保障。

  在提高应急科技攻关的体系化指挥、行动、保障能力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整合本市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领域的优势单位,建立覆盖病原学、临床、公共卫生、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等多学科,集前沿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培养、公共政策研究、公众信息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开放平台。目前,研究院处于筹建阶段,有望整合临床诊治、公共卫生以及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研发,让三方力量紧密合作、高效衔接。

  在提升科技平台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体系与能力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依托本市具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机构、专业技术机构及临床机构等,开展生物信息库、特殊稀缺样本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生物信息库落户上海。吴凡解释,发现一种病毒后,科研人员要对它进行基因测序,有了大型生物信息库后,将测序结果与已有信息一比对,就能知道它是某种已知病毒,还是新病毒。特殊稀缺样本库则用于保藏偶发传染病的病原体。这两种公共卫生基础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上海开展传染病预警和防控,以及诊断试剂、疫苗、药物的研发。

  同时,将加强病原体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实施意见提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开发智能溯源系统等重大疫情防控系统,实现重大新发传染病的早期感知多点触发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