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新闻

上海推出一系列充满含金量与含情量惠台政策 助力宝岛青年在沪创业发展

中国上海门户 2019-05-06

  4年前,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的方详铭开始在金山科创园创业。“园区提供管家式服务,使我很多事情能一次办好,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如今,这位“85后”的植物护肤品产业已小有成就,成为多家一线品牌的合作客户,在业界获得一定知名度。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热忱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在上海,一系列充满含金量与含情量的惠台政策,让宝岛青年得到满满的获得感与融入感,能更好地在这里创业发展、实现梦想。

  体现上海特色

  去年6月1日,大陆首个省级层面惠台政策措施——上海市《关于促进沪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惠台55条”)发布实施。这是本市贯彻落实中央惠台31条的实质性举措,结合了上海特点、发展阶段和工作需要,体现出“上海+”特色。

  办法提出,支持台资企业在本市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参与四大品牌建设。支持台资企业及台湾同胞在本市从事科技、文创等产业研发活动。

  “对于想在上海创业的台湾文创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上海市台协副会长、文创工委会主委连泰瑞说,台湾有创意有人才,上海有资金有市场,如果再有政策支持,一定会产生化学作用。

  受惠的远不止文创业。惠台55条提出,支持台湾青年来沪创新创业,按照规定给予初创期创业场地房租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这也是瞄准台青创业难点痛点准确施策,为他们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真正做到沪台一家亲。去年底,上海出台《关于落实本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将政策适用对象覆盖到持居住证的台湾居民。近期,市政府又取消三地人员在沪就业审批,台胞创业工作更加便捷。

  在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看来,上海惠台政策始终以“应该做、可以做、能够做”为指导思想,针对台胞“最期待、最担心”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惠台55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关注“安居”“乐业”

  2015年,台北人虞慧芳租下两个楼面,成立了孵化平台“台青创客家”,为台湾创业者提供财务、法律、认证等服务。4年后,这里走出不少成功企业,未来她还将建一个服务两岸设计师的众创平台。

  虞慧芳所在的闵行区有近千家台企,去年出台闵行惠台38条。区台办表示,将围绕文创、“互联网+”等产业,进一步加强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建设,吸引台湾更多“青草(青年与草根)”实习就业创业。

  从2017年开始,“普陀育菁计划”两岸青年企业实践训练营启动,沪台大学生一对一结成学伴,共同完成职场任务,帮助台生更好了解上海。静安区则利用区内律所资源成立了法律人才实践基地,连续3年为台湾法律专业青年提供实习岗位。在崇明区庙镇“开心农场”,不少台湾青年在此实习,丰富职场体验。

  解决“安居”才能更好“乐业”。在金山科创园,创业台青能在较长时间内免除场租开支,还可以免费参加“创业加速营”活动,提升创业能力。在杨浦区,符合条件的台湾人才能享受租住人才公寓租金七折优惠,一套位于新江湾城的两居室,每月租金只要5200元。

  放下“小确幸”走出“小世界”

  上月底,作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市台协组织在沪台企前往台湾高雄招聘人才,收到简历3325份,当场就有近200人达成录用意向,又一批台湾青年将来到上海打拼。

  目前,本市已有6个由国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以及2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示范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5万台青在上海参加各类实习就业创业活动,仅去年一年就有2万多人参与。

  “这些年来,我见证了上海成为台湾青年开拓发展的舞台。”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台协会长李政宏说,真心希望台湾年轻人能放下“小确幸”、走出“小世界”,许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