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新闻

“市民的自律和守法意识值得点赞!” 上海垃圾分类渐入佳境

中国上海门户 2019-08-19

  对于一件不方便的事情,一些人刚开始难免会有抵触。

  但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大多数上海人却接受了垃圾分类这个“不方便”,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随之改变:原本出门几步就能找到垃圾桶,现在可能要走几分钟才到垃圾箱房;原本一个垃圾袋就能搞定,现在必须按类别分开“打包”……

  的确,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契机。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上海从此步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完善的法律法规只是促使分类的一部分,良好的整体氛围,更多的是来自于全体市民的理解与支持,来自于所有生活在这座城的人们的守法和规则意识,来自于从前端垃圾收运到末端垃圾处置各环节运营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守法与自律“很震撼”

  今年7月,上海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个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18171人次,但依法立案查处的个人案件只有74起。社会各界遵守《条例》规定的情况也越来越好。《条例》施行一个月,居住小区问题发生率为11.2%,较第一周下降了20.8%;大型商场和商务楼宇问题发生率为39.8%,较第一周下降了26.2%。“从结果来看,要为上海市民的守法意识点赞。”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表示。

  杨行镇世华佳苑小区有500多户居民,租户中年轻的上班族、受雇的保姆、钟点工不少,他们属于推进垃圾分类阻力比较大的对象。梅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严秀琴介绍,为将24个投放点并成2个,居委会提前向每户居民发放征询表,让他们选出心仪的投放点位和时间段。最终,投放时间定格在每天7时到9时、19时到21时。居委会还允许部分作息时间对不上号的居民来登记,可错时投放。可一个月下来,居然没有一个人来登记。严秀琴觉得奇怪,后来听别的居民说,投放时间既然是大家商量出来的,就要遵守。“没想到大家的规则意识如此强烈,很震撼!”

  《条例》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或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餐具。但如果没有自律精神,所有消费者都主动向商户索要一次性餐具,那么这项规定减少餐具垃圾的初衷就无法实现。

  山间堂煨汤漕宝路日月光店的负责人说,他们本来也以为不会有什么效果,可一个月来,标注不要餐具的外卖订单量至少翻了一倍。来自饿了么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区域7月的无需餐具订单比6月激增了471%。

  来自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显示,上海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达标率从2018年的约15%升至今年6月底的32.5%。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就《条例》施行后一个月的情况来看,预计三季度达标情况还将进一步提高。

  责任与担当“会传染”

  “堂堂国际化大都市,连垃圾分类都做不好,多丢人?”对许多上海市民而言,国内外许多双眼睛都在看着上海,垃圾分类的成败关系到这座城市所有人的荣誉。

  志愿者黄建明就是一个要“脸面”的人。今年7月开始,75岁的他每天甘愿5时30分起床,坐两辆公交车,花上一个半小时到薛家浜路上的浦江公寓做志愿者;每天19时到21时的规定投放时间过后,他又要再花上一个半小时回家。对他而言,这么辛苦做志愿者的初衷只有一个:“我从小就住在小东门,70多年了,最近才搬出去,我希望住在这里的人能做好垃圾分类,我想我的家乡干净整洁、漂漂亮亮。”

  这种责任感会“传染”,好多居民看到岁数这么大的爷爷每天要在垃圾箱房旁站足4个小时,都不好意思不分类。志愿者告诉记者,这个小区原本有9个垃圾投放点,本以为撤桶并点难度很大,可没想到实施“定时定点”才三四天,小区里乱扔垃圾的情况已基本绝迹。

  在虹远环境保洁有限公司清运员张祖连看来,7月1日以来的最大变化,是收运的干垃圾变少了——过去每天150桶到160桶,现在减少到140桶左右,这少掉的“干垃圾”正是以前混在里面的湿垃圾和可回收物。他十分感慨:“分类与否,大不一样!”

  居民越来越高的分类正确率,也鼓舞着垃圾末端处置单位的“士气”。7月以来,送往黎明有机质固废处理厂的湿垃圾,几乎没有一车因为纯度太差被拒收。数据则显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已基本形成,上海湿垃圾和干垃圾的日处置能力已基本匹配源头每天的产生量,不让任何一位居民分类的努力白费。

  乐观与较真“造时髦”

  垃圾分类又脏又臭,没点乐观精神不行;分类规则并不简单,不较真,也弄不明白。在这点上,上海市民充分发扬了乐观主义精神,还拿出了追求卓越的较真劲。

  7时,家住航天新苑的张凤英踩开刚买的新垃圾桶,把一干一湿两个垃圾袋拎出来,向小区唯一的垃圾箱房走去。“我和老伴研究了很久,逛了好多超市,最后锁定了这款垃圾桶。”张凤英说,“多花些心思,再复杂的垃圾,都能记牢!”

  除了较真,市民还自创各种趣味方式来“包装”垃圾分类,让它变得时髦通俗。

  “垃圾分类是学问,虽然我没你们嫩,但也不想老被问……”上个月,退休阿姨陈淑琴在小区里火了,因为她为垃圾分类写了一首rap(说唱歌曲),别人一听就“拎得清”。陈淑琴说,她观察过小区里的年轻人,发现大部分都愿意参与垃圾分类,问题是有时候“拎不清”,所以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宣传,“好玩”才能听得进。

  和活泼的上海阿姨相比,上海的爷叔们则相对内敛,但在垃圾分类上也毫不含糊。“老爷叔”严幼馨听到妻子抱怨扔湿垃圾要破袋,用喝完的矿泉水桶自制了一款手持式湿垃圾桶,成了网红爆款。“崇明工匠”蔡宏波发明了“语音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安装在垃圾桶内,居民直接提问,就能得到怎么分类的答案。